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高歌猛进,在“十一五”期间,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5.15%提升到2010年的9.6%,目前正迎接新一轮爆发,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12%,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
创意园区产值高
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创了园区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有1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达80家,总建筑面积突破27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8200家,从业人员约达15.5万人,已初步形成“一轴(延安高架主轴)、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布局。
其中,不少园区的年销售收入都以亿元计。普陀天地网络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内文化类企业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长宁视觉文化艺术产业基地的年销售收入达5.4亿元。M50艺术品创意基地为5亿元。此外,长宁多媒体产业基地近10月实现的企业税收超过4.5亿元。
产业融合政策优
上海借文化体制改革春风,不断优化政策环境,颁布一系列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形成“产业高度融合”的特征,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文化与金融、文化与贸易、文化与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融合。张江动漫谷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一个例子,基地内网游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10年的全年产值突破120亿元。在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方面,上海创办了全国首家从事中小文化企业担保服务的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有限公司、全国第一家私募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为投融资创设多元化渠道与平台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等等,引导资本投向新兴文化产业领域。据本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今后5年上海文化产业的融资规模可达300亿元。
扬帆出海前景宽
上海已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数字出版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文化企业,并在国际贸易中实现顺差——进口1元,出口2元,赚得1元。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成为来沪国际游客的首选文化消费项目,音乐剧《I Love You》开创了中文版音乐剧在美国百老汇演出的先河,大型功夫剧《少林武魂》创下国内原创大型剧目欧美定点演出场次最多纪录……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的负面影响下,上海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仍实现顺差45.5亿美元。
2010年2月,上海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